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发掘文学史实,重返历史现场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中国现代文学的

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

张中良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中良教授所著,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透视对文学经典现象及文学史脉络进行历史还原式分析,以跨文化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史态度,观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关于现代文学历史品格与学术方法的思考,推动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上启五四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

“新旧之辨”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乃至现代思想文化的起点,以其重要性与复杂性曾经被无数次描述与阐释,但因各种缘故,仍有些问题需要重新审视,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张中良教授从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复杂性、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旧矛盾等方面入手,对“反传统”的本质观的形成及因袭的原因进行探寻,并对五四文学中体现的新与旧的关系进行历史还原,包括新诗人的旧诗缘、旧体诗词的生命力等。同时亦对五四时期的反对派与学衡派的价值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下至抗战文学

表现抗日战争的作品数不胜数,然而相关的研究和历史叙述则较少。张中良教授认为,对于经典的确认与阐释不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原因。


书中,张中良教授通过严谨的历史还原,以多元视角阐释抗战文学经典,如通过对最早表现东北抗日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经典的阐释,“义勇军之歌”中展露的抒情表现和叙事力量,从而证明抗战文学的实存与建树,并阐释东北作家群、晋察冀诗人群的个性及其文学史上的价值。

剖析中国传统文学

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

张中良教授在社会历史背景下与文学史脉络中剖析李劼人、丁玲、路翎、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揭示其历史内涵与审美特征。


如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中的历史品格、历史小说与川味叙事的独创性;丁玲作品中的女性话语内含的三大挑战;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体现的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赵树理“三农”文学题材的历史演变等。



 

阐释异城文学与现代文学中“人的精神”

张中良教授从有岛武郎《一个女人》入手,提出复归伊甸园的困境,如其中的觉醒与蒙昧、冲突与崩溃。
重点对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对芥川龙之介的接受之剖析,如鲁迅如何选择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与鲁迅创作的关联、芥川龙之介对鲁迅的影响等,从而为异域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展开对话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张中良


张中良,曾用名秦弓,195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留学日本,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现代文学学科负责人,文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抗战文化研究》主编(与李建平并列)。


目录一览


▲ 向上滑动阅览


目  录


自序:我的学术历程


第一章 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

第一节 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

一、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复杂性

二、整理国故问题

三、新与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

一、新旧体认的矛盾

二、新诗人的旧诗缘

三、旧体诗词的生命力

第三节 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一、守旧派的挑战

二、学衡派的挑战


第二章 历史脉络上的现代小说

第一节 李劼人:为巴山蜀水作传

一、“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二、历史小说与川味叙事的独创性

第二节 丁玲:男权传统的勇敢挑战者

一、挑战之一:性爱主角

二、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三、挑战之三:归宿何在

第三节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一、蒋氏三兄弟的歧路

二、荒原上的心路历程

三、心灵史诗的诗性表达

第四节 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看赵树理的“三农”文学

一、古代文学的“三农”传统

二、现代文学的“三农”题材

三、赵树理“三农”文学的特色及其意义


第三章 历史还原视角下的抗战文学

第一节 抗战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阐释

一、在历史还原中确认抗战文学经典

二、以多元视角阐释抗战文学经典

第二节 义勇军之歌

一、燎原之势

二、抒情表现

三、叙事表现

第三节 东北作家群创作意涵的深广空间

一、控诉与反抗

二、启蒙、左翼、救亡三条线索相交织

三、文化场景的意义

第四节 从晋察冀诗群看敌后战场文学风貌

一、晋察冀诗群命名的必要性

二、战士鲜血染红诗章

三、敌后战场的深广视野

四、“马兰草”似的文体特色


第四章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复归伊甸园的困境——论有岛武郎《一个女人》里的叶子

一、个性:觉醒与蒙昧

二、心理:冲突与崩溃

三、象征:月亮的明亮与晦暗

第二节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一、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历程

二、鲁迅儿童文学翻译选择的眼光

三、儿童文学翻译与鲁迅创作的关联

第三节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一、翻译与阐释

二、借鉴与创造


第五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重使命

一、社会使命

二、学术使命

三、教育使命

第二节 现代文学研究六十年

一、“十七年”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收获

三、现代文学学科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第三节 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

一、民国文学的生态环境

二、民国文学的生态群落

三、现代文学中的民国风貌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国家问题

一、缘起

二、外来观念与中国国情之辨

三、中国近代史上“国家”“民族”概念的使用

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与民族之表现

五、西方民族国家理论运用的误区与可行性


张中良著作一览


内文试读

 向上滑动阅览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乃至现代思想文化的起点,以其重要性与复杂性曾经被无数次描述与阐释。但由于种种缘故,有些描述与阐释却同历史真相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且影响较大,有待澄清,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即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学术界对“反传统”的过分强调,掩盖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学观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逐步恢复,给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带来了契机。


有的学者看到了五四“反传统”的态度与继承传统的实践之间的矛盾性;有的学者注意到发难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差异性;有的学者指出,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有的学者用“价值重估”来概括五四传统文学观。然而,这种几乎进入了文学史常识层面的“反传统”指认还有相当大的惯性,无论是正面阐扬五四精神,还是清算“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都少不了以此作为前提。


直到世纪之交,在有的学者探究五四文学与传统的内在联系的著述中,仍能见出“反传统”指认的延续性。五四的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但问题在于:五四作为一个多元复合的历史时期,旭日初生,瞬息万变,新旧杂陈,犬牙交错,其传统文学观用“反传统”怎么能够予以准确的概括?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由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担任总主编,旨在充分展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学术机构的支撑和学术理论的建构两方面的基础,从全球的视野来探讨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课题。
本丛书第一辑出版五位学者的文集。分别是王宁教授的《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杨庆存教授的《中国古代散文探奥》陈嘉明教授的《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张中良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祁志祥教授的《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通过它们,读者可以了解这五位学者的学术历程、标志性成果、基本主张及主要贡献。
  •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丛书已出版书目介绍

《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王宁 著

新书推荐|《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祁志祥 著

以“大人文”之视野,探究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并重写中国思想史

《中国古代散文探奥》,杨庆存 著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陈嘉明 著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张中良 著





如有转载需求,可关注公众号后点击 “联系我们” 进行申请扫码即可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账号

公众号

微博

书友会

哔哩哔哩

抖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发掘文学史实,重返历史现场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